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”,今天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——雨水,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,到3月4日或5日结束。此时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,这时的北半球,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较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,并渐渐向北挺进,形成降雨。雨水节气中,地湿之气渐升,且早晨时有露、霜出现,湿气渐重,若肥甘厚腻摄入过多,湿气内外交困容易滞伤脾胃而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。因此,饮食调养特别重要。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,雨水时节,温度开始回暖,降雨量会逐步增多,古人认为,这一时期随着降雨量增多,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,要预防因降雨引起的气温骤降,俗称“倒春寒”,人们不应急于减去冬衣,还需要注意保暖,在饮食上要少食生冷之物,以免受凉。古人对二十四节气十分重视,每一个节气都会有相应的饮食。那么,雨水这个节气该吃些什么食物呢?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(1)春笋
春笋,是春天的新鲜竹子嫩芽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作为蔬菜,其味清香鲜美,可以说是道地的“时令鲜味”。雨水时节吃春笋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。这一时期,南方春笋正值生长期,鲜嫩多汁,清脆爽口,正适合食用,是特有的时令野味。民间也认为在这个时期吃春笋有节节高升的好寓意。用春笋烹饪的食物有很多,可做汤,也可烧菜,比如鲜笋炖鸡,鲜笋咸排汤,油焖鲜笋等。
(2)荠菜
荠菜在我国被食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,《诗经》中已有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的诗句,说明西周时人们就已经食用荠菜了。自古以来,荠菜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野菜。荠菜古称“护生草”,有顽强的耐寒力和生命力,不仅味美可口,而且营养丰富。雨水节气南方人吃春笋,北方人则是荠菜。这一时期也是荠菜生长的时候,口感鲜嫩清爽,深受不少人的喜爱。旧时,老百姓会在雨水时节上山采集荠菜回家做食物。
(3)茼蒿
雨水节气,茼蒿是这个节气最该吃的蔬菜,在中国古代,茼蒿为宫廷佳肴,所以又叫“皇帝菜”。这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,丰富的氨基酸和粗纤维,茼蒿有蒿之清气、菊之甘香,脆嫩爽口,口感清香,能够大大刺激人的食欲,吃法也是多种多样,可以清炒、清蒸、凉拌、烧汤、涮火锅等。推荐大家蒸着吃,别有一番风味,香嫩可口,营养美味,茼蒿在早些时候,可是宫廷佳肴时常见的菜。
(4)爆米花
从元朝起,雨水节气就有吃爆米花之说。在客家地区,雨水时节流行吃爆米花。这主要源自客家习俗“占稻色”,通过爆炒糯谷米花,来占卜来年稻谷收成的丰歉。爆出的米花越多,代表着来年收成越好。后来这一习俗就演变成了吃爆米花,种类也多,不局限于糯谷米花。
(5)罐罐肉
在中国川西一带的节日习俗,每逢雨水节气,女婿要登门拜访岳父母。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带自己做的一罐肉回娘家,也叫“罐罐肉”。具体做法使用砂锅炖一罐猪脚,放入大豆、海带、大枣、枸杞等,再用红纸封住罐口,包含着子女对老人的孝心,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(6)龙须饼
在北方部分地区,雨水节气还会吃一种形似龙须,香甜酥脆的特色小吃——龙须饼。雨水节气吃龙须饼还有个传说,据说唐朝武则天当皇帝之后,玉帝勃然大怒,要求四海龙王三年不能向人间下雨,但龙王怜悯人间,违背命令向人间下了一次大雨。玉帝得知后将龙王打入凡间,随后,百姓为了纪念龙王,就在雨水节气这天吃龙须饼。
(7)红枣
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意思是说,春季宜少吃酸的,多吃甜的。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,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,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。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,体力消耗较大,需要的热量增多。但此时脾胃偏弱,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,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,因此,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。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。
时代在进步,很多民间流传的声音渐渐消散,但是有些民间流传的习俗,虽然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,但是都是一辈一辈的人用亲身经历总结的经验,并代代相传下来的。在逐渐淡忘节气传统的时下,食材用另一种方式感知季节的变化,提醒着人们四季和时间。你们的家乡在雨水的时候,大家都会吃什么美食?